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以情感为主线 导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以情感为主线 导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以情感为主线   导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九义”大修订教材)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军事观察员的感人事迹,饱含着一个中国孩子对父亲的缅怀和对世界和平的渴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限渴望。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的含义,从小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因此,教学时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对全文的通读和重点部分的研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实现与文本对话,感悟心灵之目的。

         一、播放战争画面,触发情感。

      上课伊始,播放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内战的实况录像。观后提问:看到画面中的情境,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在录像画面的直观刺激下,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震撼了学生的心灵,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样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局势,将学习课文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进而触发了学生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之情。

      二、引题质疑,诱发情感。

      引出课题后,教师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题,然后启发道:“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个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文中的“情”有了初步的体会,进一步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发学生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真挚情感。

      三、细读全文,融会情感。

      本文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地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感情强烈,读后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不宜作过多的讲解,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在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实现“三心”共振,达到融会情感、感悟心灵之目的。

      1  自由读议,把握朗读基调。

              

      让学生自由小声读正文部分的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自然知道这段主要写了“我”对加利先生的感谢,了解到“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了。指导学生读好这段,为朗读全文定了调,从而把学生带到一种悲痛的情境之中。

           2  重点研读,融入情感。

          

      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时,让学生想一想,在这一部分中“我”回忆了有关父亲的哪些方面。教师可点拨道:“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学生通过细读,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精通四国语言,他在一次维和行动中牺牲了。作者重点回忆了爸爸的遗体及从爸爸张着的嘴想象爸爸的呼声。教学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一读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必胜的信心。二读写爸爸遗体的句子:“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从这里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爸爸是为了维护和平才以身殉职、壮烈牺牲的。三指导学生读好“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通过想象爸爸呼唤“和平”的声音,引发学生强烈的向往和平之情。

          3  激情引读,渲染情感。

      当学生对课文有所理解,有所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能将文中之情加以渲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师:当我回忆起爸爸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他张着的嘴在呼唤着——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被战争夺取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为的是——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当“我”回忆起以前全家生活在一起的欢乐幸福时刻,便情不自禁地想起爸爸临行前说的话,眼前就会呈现出爸爸的遗体,看见他张着的嘴,想象爸爸牺牲前呼唤的声音——

      生:和平!和平!和平!

      师:目前,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人们仍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读议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突破教学之难点。

      师:是啊,为了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让天下所有的人们过上和平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出示句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儿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二十一世纪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请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写句子。

      在该环节中,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而是采用激情引读,让文中之情通过师生之口传达出来,实现“三情”共振。

      四、自由品读,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读课文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读着读着,就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本文的作者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动情地倾诉了父亲为维护和平而牺牲的历程,表达了父亲的深切怀念,同时发出了“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强烈呼吁。你能把作者的感受读到脸上吗?老师看看你们的脸,就知道你们是否真的把课文读懂了。

      让学生自由地、投入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自由朗读后,教师采访学生。

      此环节为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在指导时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把每一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摒弃了如何朗读的技巧指导。这样,学生朗读时就不会去追求像老师那样的朗读,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朗读当然有声有色了。

      五、讨论生情,迸发情感。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多媒体播放我国侦察员王伟遭美国侦察机撞机牺牲后,其妻子给美国总统的信。在多媒体深情并茂的朗读熏陶中,进而迸发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之情。随后组学生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这样将读书与实践有机联系,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493.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